不拘一格教语文:让古诗进修生动有趣
为什么需要”不拘一格教语文”?
提到语文教学,很多家长和学生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背诵全文”四个大字。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进修,常常变成机械记忆的苦差事。但你知道吗?古人写诗本就是有感而发,我们学诗为何不能”不拘一格”呢?”不拘一格教语文”正是要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让古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想想看,当孩子能用”春色满园关不住”来形容自家阳台的花,用”粒粒皆辛苦”来劝爸爸别浪费粮食,这样的语文进修不是更有意义吗?
五大创意技巧玩转古诗词
1. 古诗变游戏,记忆更轻松
把《咏鹅》变成手指操:”白毛”(摸头发)、”浮绿水”(做游泳动作)、”红掌”(举起双手)、”拨清波”(划水动作)。或者来场”古诗接龙”:家长说”床前明月光”,孩子接”疑是地上霜”。还可以用古诗填空卡牌,像玩扑克一样轻松掌握80首必背诗。你知道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小时候就常和爸爸玩”诗词接龙”游戏呢!
2. 古诗画出来,意境秒懂得
让孩子把”小荷才露尖尖角”画成漫画,给”孤舟蓑笠翁”设计表情包。学《望庐山瀑布》时,用矿泉水瓶制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小实验;背《悯农》时,带孩子种一盆绿豆体验”汗滴禾下土”。杭州有位老师让学生用乐高积木搭建”姑苏城外寒山寺”,学生们边玩边背,效果出奇的好!
3. 古诗唱出来,节奏天然记
把《静夜思》编成RAP,用《生僻字》的旋律唱《将进酒》。某小学老师把《春晓》改编成流行歌曲,学生们课间都在哼唱。你听过年仅6岁的小学生用京剧腔调唱《登鹳雀楼》吗?抑扬顿挫间,”欲穷千里目”的道理不言自明。音乐记忆比纯背诵效率高3倍,这就是”不拘一格”的魅力!
4. 古诗用起来,生活更诗意
母亲节用”谁言寸草心”做贺卡,中秋节用”明月几时有”发朋友圈。看到下雨可以说”好雨知时节”,遇到困难想想”柳暗花明又一村”。上海某小区举办”古诗夜市”,孩子们摆摊用古诗推销商品:”‘总把新桃换旧符’,阿姨买副新春联吧!”这样的语文进修,孩子怎么会不喜欢?
5. 古诗演出来,领会更深刻
分角色朗读《回乡偶书》:一人扮演老爷爷,一人演好奇儿童;把《赠汪伦》编成情景剧,用玩具船演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成都某小学排演古诗微电影,《悯农》小演员真在烈日下体验”锄禾日当午”,从此再也没人浪费午餐。这种沉浸式进修,比讲解一百遍都有用!
让”不拘一格”成为语文进修新常态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诗句恰是语文教学的最佳注解。当孩子能把《西游记》故事画成思考导图,用三国歇后语开玩笑,以《水浒传》人物评点班级同学时,语文早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某实验学校用”古诗积分卡”代替机械抄写,学生半年内古诗词积累量翻倍。记住,背诗不是目的,培养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才是关键。
从今天开始,试着用”不拘一格”的方式教语文吧!当孩子主动说”妈妈,我想到一句诗来形容…”时,你会惊喜发现:原来语文可以这么教,古诗可以这么学,文化传承可以如此天然生动。毕竟,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把火,就藏在每个孩子对诗意的天然亲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