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坛公园感想50字游天坛公园感想游天坛公园感想50字

一、游天坛公园感想

游天坛公园感想

天坛公园是北京市中心的一处历史悠久的公园,也是一处众多游客争相参观的热门景点。小编认为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居民,我有幸多次游览天坛公园,每一次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天坛公园的感受和体验的分享。

天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天坛公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天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在一起。公园内的建筑和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由于有着悠久的历史,天坛公园的建筑充满了传统的特色,令人叹为观止。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内的祈年殿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其中一个,其精细的设计和建造工艺令人赞叹不已。

除了建筑,天坛公园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景观。参天巨木、湖泊、花草等等,构成了一幅秀丽的画卷。在公园里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天然的美好,让人心旷神怡。同时,公园内的空间巧妙地布局,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和风格,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文化底蕴与历史沉淀

作为北京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天坛公园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在游览天坛公园的经过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例如,公园内的丹陛桥和回音壁等建筑物,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而且,天坛公园还是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和庆典的场所。每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公园都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和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大众的灵魂生活。

宁静与放松的休闲空间

虽然天坛公园一个热门景点,但它仍然保留了一片宁静的休闲空间。除了游客众多的区域,公园内还有许多幽静的角落供大众放松身心。清晨的公园,空气清新,可以进行晨间锻炼或者散步。而傍晚时分,公园的气氛更加宜人,可以选择一处静坐,欣赏秀丽的夕阳。

顺带提一嘴,天坛公园还有许多休息的设施和服务。大众可以在公园内找到舒适的座椅,享受片刻的休息。公园还设有餐厅和咖啡馆,供应各种美食和饮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这些设施的存在,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休憩和享受的机会。

拓展资料

天坛公园作为一处融合了天然与人文的绝美景点,展现了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天然景观。游览天坛公园不仅可以感受到天然的美好,还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片宁静的休闲空间里,大众可以放松心情,享受身心的平静。不论是作为游客还是居民,天坛公园都值得我们多次的游览和质量。

This generated text is a blog post about a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experience of visiting Tiananmen Park. It highlight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the peaceful and relaxing atmosphere the park offers. The post concludes by emphasizing the park’s importance as a place that allows visitors to appreciate both the natural beau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二、米芾公园公交怎么坐?

若要前往米芾公园,可以搭乘公交车前往。具体路线如下:

1. 无论兄弟们可以在市区内任意站点搭乘“1路公交车”,在“博物馆”站下车,步约200米即可到达米芾园。

2. 无论兄弟们也可以在市区内任意站点搭乘“51路公交车”,在“博物馆”站下车,步行约200米即可到达米芾公园。

三、米芾公园有什么景点?

书法公园,大美米园,养心天堂。风光秀的米芾书法公园位于米芾公园内,是游客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是书法爱慕者打卡的网红景点。

四、镇江米芾书法公园游览时长?

如果步行需二个半小时,乘游览车约一个半小时。

五、公园操作心得感想

公园操作心得感想

引言

公园操作是一种难得的机会,让大众能够与大天然亲密接触,享受新鲜空气和秀丽的风景。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自己关于公园操作的心得感想。我希望通过这些感受与大家分享公园的美好与重要性。

公园的重要性

开门见山说,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公园如此重要。公园被认为是城市居民的绿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和城市压力的避难所。在公园中漫步,我们可以沉浸在大天然的宁静中,忘却烦恼,放松身心。

顺带提一嘴,公园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们为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并且可以作为城市生态体系的一部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保护公园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世代创新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地球。

公园操作的体验

我在最近一次公园操作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感悟。开门见山说,我被公园中的景色所吸引。远离城市的喧嚣,公园中的秀丽风景让我心旷神怡。绿树成荫,花草四季鲜艳,湖水清澈见底。在公园中漫步,我感到神清气爽,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接下来要讲,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天然的聪明。公园操作不仅仅是为了放松身心,还一个了解天然环境和生态体系的好机会。在公园里,我参观了展览和进修中心,听取了专家的讲座,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特性。这些聪明不仅增加了我的聪明,也让我更加珍惜天然的美好。

最重要的是,我在公园操作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公园一个聚集了喜爱大天然的大众的地方。在公园里,我结识了许多热爱天然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着对大天然的热诚和体验。我们一起参加公园内的活动,一起探索未知的角落。这种团队协作和友情让我倍感温暖。

对公园操作的感想

通过公园操作,我深深体会到公园的重要性和美好。开门见山说,公园能够给大众带来宁静和放松,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在公园中,我们可以远离尘嚣,与大天然融为一体。

接下来要讲,公园操作也让我对天然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每一次和大天然亲密接触的经历,都使我对天然的奇妙之处有更多的思索和探索。我开始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与天然共存。

顺带提一嘴,公园操作还为我提供了许多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和成长的机会。公园中的大众对天然的热诚和关心让我倍感温暖。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学到了很多,也结交了许多珍贵的友情。

拓展资料

公园操作给予我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感悟。在公园中,我享受到了大天然的秀丽和宁静,学到了关于天然环境的聪明,建立了许多友情。我相信,通过公园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和尊重天然,为创新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全球做出贡献。

六、镇江市米芾公园要门票吗?

需要门票。

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位于镇江以南、丹徒新城以西,2010年奠基开工,2013年对外开放,占地面积达10.5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以书法家姓名命名的文化主题公园。园内依托十里长山,逶迤造势,气韵灵动。

整体规划为“一园六区”,景区布局为“一轴四景”,核心文化为“一廊九馆”。景区景点天然连贯,天人合一,游览者在欣赏米芾书艺的同时,可产生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与艺术相通的感官享受。

七、镇江米芾公园有公交车?

镇江公交有限公司正式推出68路——米芾文化专线,这将成为展示文化镇江的又一道风景线。

该线路由运河路公交枢纽站至米芾书法公园,全长18.6公里,营运时刻:6:30-18:30;车辆为环保型纯电动车;途经运河路、解放桥、南徐大道、九华山路、站前路、枣林路、九华山南路、长香中大道、长香路。全线共设立27个站点,包含南山景区、体育会展中心、市公安局、京沪高铁镇江南站、镇江科技产业园、丹徒新城、米芾书法公园等。

八、米芾的简介?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学说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特点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因此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人物生平

宋仁宗皇祐辛卯三

米芾拜石图(明代 陈洪绶)

1051年,米芾出生。米芾是七、八岁时开始进修书法、启蒙老师是襄阳书家罗让。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岁,写碑刻,临周越、苏轼字帖,人谓有李邕笔法。

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随从母亲阎氏离乡来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临桂县、含光县尉,十月后任职长沙,至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米芾来黄州访苏轼。“米芾、董钺、绵竹道士杨世昌等来访雪堂。” 这年,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里面也有这样记载。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

米芾苏州石刻像(2张)

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米芾作书特别认真,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元丰八年乙丑(1085年),官任杭州从事。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六月任登州知州,十月以礼部郎中召回京城,十二月二十日到京。

元祐二年(1087年),迁居镇江丹徒。米芾诗《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三首》,六月或七月,苏轼等十六人于王晋卿西园晏集。李伯时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元祐四年(1089年),米芾在扬州。时年五十四岁的苏轼,四月出京,六月往扬州访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东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钟山砚铭》一首。

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任雍丘知县。

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称为绍圣元年,1094年),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

宋哲宗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任职涟水军使。

宋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由涟水军使改任蔡河拨发运。

米芾彩像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江淮间,任发运司属官。同年,苏轼生病,米芾多次拜访并送“麦门冬饮子”于北沙东园。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八月中秋,苏轼去世,米芾作《苏东坡挽诗》五首。

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由发运司属官改任太常博士、书学博士。

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书学博士,后任无为军知州。

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阳军知州。后卒于任上,葬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丹徒西南长山脚下。

艺术成就编辑

书法

风格特点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特点,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进修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清和帖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虽然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虽然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元祐六年(1091年)后,米芾卜居海岳庵时,又学过羊欣书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终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在定型的书法作品,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是如此。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黄庭坚之评价褒贬分明,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宋人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天然在所难免。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因此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

德忱帖

米芾以书法,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

书写技法

米芾作书特别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有很多独特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刻;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影响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经过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临沂使君帖》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天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强调要在气质、意趣等方面严格分辨二者的区别”(阮璞《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辨》)。他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等,都是以传统的造诣、功力、格法标准来要求绘画的。简单地说,就是旧的传统,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画之祖的米芾却不屑于这样的调和,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觉悟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米芾自称“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存全球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绘画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特别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因此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天然。他所创新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米芾的绘画源出董源。董氏的绘画多写江南山色,米芾已有的评述都是从整体气氛着眼的,但米芾并没有从中寻找适合表达的物品。米芾讲究“不取工细,意似便已”,他虽有临摹“至乱真不可辨”的本领,却更热衷于“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通过一番选择,米芾找到董源所用的“点”。本来,董源的“点”是披麻皴的辅助影响,服从于表现天然质地的需要,点与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构成了某种写意的整体气氛;在巨然的笔下,尤其是山头的焦墨点苔使笔墨本身具有了某种独立意味的写意效果。董、巨的点都有受制于造型目的的性质。在二米的笔下,点已几乎成为造型的全部,且有了相当程度的写意性。所谓“落茄皴”,事实上就是一种以点代皴的写意画法,“用圆深凝重的横点错落排布,连点成线,以点代皴,积点成片,泼、破、积、渍、干、湿并用,辅以渲染表现山林、树木的形象和云烟的神态”。完全放弃钩皴点擦的传统技巧。卧笔中锋变化的随意偶然效果,不拘常规,不事绳墨,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眼界,难怪当时并没有积极的反应,甚至遭到“众嘲”、“人往往谓之狂生”。(《画继·轩冕才贤》)

米芾绘画作品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

收藏

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

《砚史》(米芾)

题选择达到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觉悟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缘故:米芾开头来说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

米芾对中华古典赏石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通过长期的赏石操作,以一个艺术家独到的审美体验,先后成就了一部《砚史》和言简意赅的“相石四法”。

砚石古又称“研山”,属文房石类。米芾不仅收藏、赏玩各种天然奇石,还是个痴迷如命的收藏和研究砚石的先驱者其中一个。他所著《砚史》,《四库全书提要》曾给予很高评价,对后世研究砚石的影响很大,而他收藏名砚的故事也特别传奇。南唐后主李煜藏砚甚多,其中“三十六峰砚”和“七十二峰砚”都曾被米芾收藏并研究过。 [29] 李后主死后,此砚石流落民间,流转数十人家,米芾爱极,曾以五百两黄金购得。后不慎又将此物丢失。米芾痛惜万分,曾赋诗云:“砚山不可见,我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予频泪滴。”

米芾所作《砚史》虽逾千年,但对后人研究、认识文房古砚的材质、形制、纹饰乃至制砚工艺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格。他的“相石四法”在中华赏石文化史上的学说地位也极其重要,这一学说不但引领了当时的赏石潮流,至今仍然是赏石界“回归古典,感恩本真”的经典。 [28]

学说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在书法学说上,尤其是对草书学说上极力反对唐朝书法尚法循规的法度,过分注重魏晋平淡天真,崇尚二王的法度。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集古出新,追求特点创新  米芾小编认为‘海岳名言’里面说:“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天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言语之间无不充溢着豪迈之情。米芾的“集古字”,其实就是他进修书法的经历。米芾进修唐人书法后进行反思,发现唐人书法的缺陷与不足继而转学晋人“尚韵”的用笔精髓,以期望达到潇洒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米芾集众家之长,这在本质上讲是他立意创新对“趣”追求的心理表现。

贬唐崇晋,源于审美选择

米芾初学书法是由唐入手,只不过是米芾在深入地临学唐人书法之后,对唐代的书法进行反思,发现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受楷书法度的过分约束,书法的“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出来,才开始产生批唐觉悟。米芾书论《海岳名言’里面对唐人书法评论中看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这样看来,米芾是在发现唐人书法过度重视法度,致使唐楷“趣味”逐渐缺失,呈现出过度的程式化和理性的弊端,这和米芾所追求的潇洒天然的“真趣”是相悖的。然而,晋朝的书法讲求的是天然率真的审美境界和米芾所追求的“真趣”审美不谋而合。

诗歌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如今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主要作品编辑

研山铭

《研山铭》手卷,水墨纸本,高36厘米,长138厘米,分三段。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在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较之《多景楼诗》《虹县诗》少些飞白灵动,更具刚劲、奔腾、沉顿雄快,乃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启功先生赋诗赞曰:“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此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南宋理宗时被右承相贾似道收藏。递传到元代,被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间,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于腾收藏。由于历史的缘故,此卷不幸流落到东瀛,被日本有邻博物馆收藏。

研山铭

蜀素帖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小编认为‘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妙动人。

蜀素帖

虹县诗卷

《虹县诗卷》系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11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13年刘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

此卷为米芾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挥毫写就的自作诗。米芾的大字行书传世极少,而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特别珍贵。

多景楼诗册

米芾《多景楼诗册》局部

《多景楼诗册》是米芾晚期作品,用笔老辣、厚重,间架欹侧中见稳健,极为豪放,笔力伟大。“刷字”的运笔方式在此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许多笔画的起笔呈现散开的锋毫。一些竖笔、撇笔因运行急速而留出飞白。整幅作品气势豪迈,跌宕的笔画间蕴涵着巨大的张力。

《多景楼诗册》由11开册页组成,每页纸本纵31.2厘米、横53.1厘米,共写有41行字,每行有的为二三字,有的则只有一字,充分显示了米芾大字行书的磅礴气魄。《多景楼诗册》原为长卷,在宋时已被人装裱成册,明清时期为不少收藏家递藏,是流传有序的书法巨迹。

苕溪诗卷

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天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天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九、米芾的母亲?

阎氏是米芾的母亲,在宋朝宫中服侍过宋英宗的宣仁皇后,成了宋神宗的乳母。

因此阎氏幼时生活在宫廷里。从小聪慧,七八岁时开始学书法,十多岁时就能书碑刻,长大后更是强闻博记,古文诗词,无所不涉,艺道大进。

米芾十八岁那年,宋神宗念及乳母旧情,就让和他吃过同样的奶的米芾当了官,职务是秘书省校书郎。

米芾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但他走的是上层路线。有人推断,米芾的行为怪诞,与桀骜不驯,和他的出身以及经历有着莫大关系。试想,假如没有母亲阎氏的“门路”,米芾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

十、米芾的质量?

米芾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先是跟村里的私塾先生学写字,练了三年,字也没有什么长进。私塾先生说“笨小子,还是回家放牛吧!”米芾只好回家,但他不甘心,继续刻苦练习写字。

后来,正好有位赶考的秀才路过他们村。这个秀才写得一笔好字,米芾就苦苦央求他教自己写字。秀才却谎称自己的纸贵,米芾只好求母亲当掉陪嫁的首饰换来五两银子,才买了秀才一张纸。米芾不敢下笔了,把字帖上的字反复看,看了整整一上午,把字的间架和笔锋都琢磨透了,终于悟到了进修写字的窍门。

米芾家里那么穷,但他还是一直坚持刻苦练习,不放过任何一个进修的机会。他这种刻苦进修的灵魂多么值得我们进修啊!我们现在进修条件这么好,但有的同学却不知道认真进修,把宝贵的进修时刻都白白地浪费掉了,多可惜啊!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像米芾一样,努力进修,珍惜时刻,做什么事都多动脑筋想一想,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