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去海边游玩的作文
1、 秀丽的大海
今天,我和妈妈到三亚的大海边玩。
我们来到海边。哇!大海真美呀!远处,水天相接,一片湛蓝,简直让人分不出哪是海,哪是天!只有那一只只黄色的小鸟,在空中翩翩起舞,高兴地嬉戏着,才让人能够分清海和天空。
那海浪,一个接一个地打在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子的礁石上,激起了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激起了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水珠在海面上如同可爱的小精灵一般,上下飞跃。被太阳一照,它们散发出五彩的光,好看极了!
那一艘艘的帆船,在海里荡漾着,远远望去,犹如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宝石,镶嵌在大海这块“蓝手帕”上。偶尔还有几只海鸥穿梭其中,叽叽喳喳地唱着欢乐的歌。
不知不觉中,太阳开始落山了。可它却落落停停,仿佛一个贪玩的孩子,到回家的时刻了,还恋恋不舍地望着玩耍的远方,不肯离去。就在太阳接近海面的时候,一个大浪打来,大浪过后,太阳就不见了,像一个撒娇的孩子,跳进了大海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太阳落到了海里,晚霞羞涩地露出了脸。它带来了一件高雅的金衣服,一件鲜艳的橙衣裳。它把金衣服给了沙滩,把橙衣裳给了大海,最终,它自己穿了一件红衣服,走了出来。孩子们的脸被映得红扑扑的,他们兴奋地喊着:“晚霞出来了,晚霞出来了!”
大海使人胸襟开阔,大海让人心旷神怡,大海真美呀!我爱大海!
2、大海
我不是住在海边渔家的少年,天天可以数着浪花一朵朵,听着浪拍打着沙滩的声音……但我对于大海你,却有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向喜爱。
我喜爱静静地坐在你身边,听着你嘶哑而有磁性的声音,看见你把船举起来,抚摸着在你身旁坚硬的礁石,抚摸着在一旁静静观察你的我。我愿意这样,坐在你身旁,让思绪随着你不停地舞动而起伏。在你的面前我似乎找不到我自己,由于你是如此的无边无际,你宽广的胸怀装着众多的河流,如此博大、浩瀚。
多愁善感的我来到你的面前,你总是用湿咸的海风吹嘘着我的面颊,就像一位和蔼的母亲温柔地抚摸着孩子,使我感到似乎回到一个亲切天然的家中。我承认我自私,总是在烦恼地为我解忧。你对我说,我们都需要大度,不仅要大度自己,还要大度别人,只有大度,才能使全球变的秀丽,充满爱。此时,我的烦恼,忧愁就犹如一朵朵浪花,被你用无比宽大的手抚平了,我那忧郁的心情,也变得欢快明朗起来。
在生活中,我试着用大度来面对一切。我变的更高兴了。我感谢你,大海,是你用博大的胸怀教会了我,大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质量,是一种崇高的灵魂境界。
大海,你用无比宽广的胸怀容的着百川,你用宽大的手掌抚平我心灵的伤痕,你用豪迈的语气对我们诉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
大海,是你,是你给我们展示出大度的力量,是你,教我们用一颗大度的心面对生活,是你用独特的嗓音赞颂着大度的生活之美好。
大海,我喜欢你,喜欢你宽大的手掌,喜欢你广阔的胸怀,喜欢你的一切一切。
大海,我的老师,我的亲人,我的挚友,我爱你!
隶而从者的“隶而从”分别是什么意思
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隶:附属,随从。而:表修饰。从:跟随,动词。
”隶而从者“出自《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细,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杰出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
这篇散文写的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扩展资料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经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情感。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里面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细、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艺术手法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终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这种构思既创新,又天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终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性。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参考资料:小石潭记-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