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地区划分战国风云,日本战国时期地理划分与势力格局揭秘日本战国分国地图

在这个充满烽火与变革的战国时代,日本被细分为七道与北海道,每道各具特色,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印记。从东山道的武田氏兴衰到近畿五国的权谋角逐,再到织田、丰臣、德川三家的势力消长,每个细节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入了解这些地理、势力与石高数据,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战国时代的激情与聪明。

日本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乱与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全国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势力分布。

七道与北海道

日本战国时期的地理划分主要依据“七道”和“北海道”两个概念。

七道:分为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阳道及山 * ,这些道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势命名,涵盖了日本的主要地区。

北海道:作为日本最北端的一国,北海道包括虾夷(北海道)地区,是当时日本最边缘的地带。

东山道

东山道位于日本中部,包括六国:美浓、上野、下野、飞驒、近江、信浓,这些民族在战国时期都是重要的势力。

武田氏的兴衰

武田氏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势力其中一个,起源于平安时代的豪族源氏后人,在甲斐武田家家督武田信玄的领导下,武田氏势力大增,占领了甲斐国、信浓国、骏河国、西上野国以及部分美浓国、远江国、三河国、飞驒国地区。

信玄去世后,武田氏势力大减,在织田军入侵下,末代家督武田信胜及武田胜赖自杀,武田氏势力最终灭亡。

近畿五国与东海道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摄津、和泉、河内。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北陆道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日本战国各个时期的势力分布图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

织田氏、丰臣氏与德川氏

织田氏、丰臣氏和德川氏是战国时期的三大家族,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势力。

织田氏

织田氏崛起于室町时代,代代在尾张国担任三管领其中一个斯波氏的守护代。

丰臣氏

丰臣氏家祖丰臣秀吉原是尾张国爱知县中村内一位农民之子,后来加入织田军成为足轻,被织田信长重用。

德川氏

德川氏代表人物德川家康,占领三河国的家族,原臣服于今川氏。

日本战国时代的势力分布

日本战国时期,势力分布主要分为物品两大阵营。

东军

东军主要由德川家康领导,控制着关东、越前、近江等地。

西军

西军则由石田三成领导,势力范围集中在近江、美浓、尾张等地。

日本战国时代的统一

丰臣秀吉成功消灭了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并征服了东北地区的各大名,实现了日本的大体统一。

丰臣秀吉的政权最终在1600年的关原合战中遭受重创,导致其势力被进一步削弱。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这通常被视为战国时代的结束。

日本战国时代的地理分布

日本战国时期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

五畿

五畿:即天皇京畿一带的五国,又称畿内,包括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七道

七道:分为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阳道及山 * 。

日本战国时期的石高数据

石高是日本战国时期衡量一个民族或地区实力的标准,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土地的石高来衡量。

五畿七道石高图

五畿、近、中、远国图展示了日本各地区的国力,颜色深浅代表国力大致,红色标记国力较弱, * 次之,绿色再次,紫色代表国力最强。

太阁检地与庆长乡帐的石高差异

太阁检地记录的石高总计约为1850.9万石,而庆长乡帐则显示为2212万石,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萨摩、大隅、壱岐、对马、虾夷

萨摩:二十一万五千石

大隅:十七万石

壱岐:一万五千石

对马:二万石

虾夷:三万九千石

近畿、九州、四国的石高

近畿300万石: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近江国、河内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摄津国、大和国。

九州240万石:萨摩国、大隅国、日向国、肥后国、肥前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后国、筑前国。

四国86万石:伊予国、土佐国、阿波国、赞岐国。

就是日本战国时期势力划分、地理分布、石高数据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这个时代充满了战乱与变革,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也异常激烈,通过对这些聪明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这个时代的背景和历史。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