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一封绝笔信背后的家国情怀

引言:百年绝笔,字字泣血

提到辛亥革命的烈士,很多人会想起林觉民与妻书这封感人至深的绝笔信。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24岁的林觉民在灯下写下了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字里行间既有对爱妻的不舍,更有对家国的赤诚。这封《与妻书》为何能穿越百年仍让人泪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林觉民是谁?一个书生为何选择革命

林觉民1887年生于福州,自幼聪慧过人。13岁参加科举时,他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志向。后来他留学日本,接触革命想法后毅然加入同盟会。

当时像林觉民这样的留学生本可以安稳度日,为何要铤而走险?原来他深知:没有革命,中国就永远摆脱不了腐败的清政府。1911年,他秘密回国参与广州起义,明知九死一生却义无反顾。起义前,他偷偷回家探望怀孕的妻子,这竟成了最终一面。

《与妻书》写了什么?铁血男儿的柔情一面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篇就令人心碎。在这封写在白巾上的绝笔信中,林觉民道出了革命者的矛盾心境:

–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正是由于深爱妻子,才更要为天下人的快乐牺牲

–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不忍看同胞受苦,因此选择挺身而出

–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妻子的牵挂

这封信让我们看到:革命者不是冷血的,他们正是由于爱得太深,才舍得牺牲小家的快乐。

陈意映:收到绝笔后的悲情人生

当这封信辗转送到陈意映手中时,林觉民已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怀有身孕的陈意映看到丈夫的绝笔,当场晕厥。后来她早产生下遗腹子,取名为”仲新”,寓意”迎来新中国”。

令人痛心的是,陈意映始终无法走出丧夫之痛,两年后郁郁而终,年仅23岁。这对夫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革命背后不为人知的个人牺牲。

小编归纳一下:一封家书,一座丰碑

《林觉民与妻书》之因此感人至深,正是由于它展现了革命者最诚实的一面:他们既是铁骨铮铮的战士,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封绝笔信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座灵魂丰碑,提醒我们今天的快乐生活来之不易。

如今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游客仍能看到《与妻书》的复制品。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仍在诉说着百年前那个热血青年对妻子、对民族的深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