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假参事双双落网:我们该反思什么?

事件回顾:假院士假参事终被绳之以法

最近,”假院士阮少平”和”假国务院参事余鹏翔”双双落网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63岁的阮某平假冒退役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身份非法获利,73岁的余某翔则假冒国务院参事、抗美援朝老兵等身份行骗。这两位”假名人”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目前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起案件之因此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不仅由于涉案人员假冒的身份地位显赫,更由于他们长期游走于教育界、医疗圈等社会重要领域,欺骗了众多机构和个人。从警方通报来看,两人都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根据刑法规定,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假院士假参事双双落网的消息,给社会敲响了警钟,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难题。

反思一:为何假名人能屡屡得逞?

假院士假参事能够长期行骗而不被发现,反映出我们社会存在哪些漏洞?开门见山说,部分单位对”头衔”的盲目崇拜是关键影响。一些机构为了提升活动档次,往往不加核实就邀请所谓的”大咖”站台,给了骗子可乘之机。接下来要讲,公众的从众心理也助长了这种现象。看到别人追捧,就下觉悟地认为”肯定是真的”,缺乏基本的质疑灵魂。

令人深思的是,识破这些骗局其实并不难。澎湃新闻记者仅通过在中国科学院官网、国务院参事室官网查证,就揭穿了二人的假身份。这说明,在信息公开程度如此高的今天,只要多花几分钟核实,就能避免被骗。假院士假参事双双落网的案例告诉我们:面对任何自称的”名人”,我们都应该保持理性,多问多少为什么。

反思二:怎样构建防骗长效机制?

假院士假参事双双落网后,部分与其合作过的单位迅速删除了相关信息,这种”亡羊补牢”的行为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各类活动主办方应完善嘉宾审核机制,对参与者的身份进行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公众也需要进步辨别能力,不盲目崇拜”头衔”和”帽子”。

从更深层次看,铲除假名人滋生的土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媒体应继续发挥监督影响,及时曝光各类假冒行为;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更便捷的身份验证平台,方便公众查询;教育体系也应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培养独立思索能力。假院士假参事双双落网的教训提醒我们:防骗不是一时之事,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社会工程。

小编归纳一下:从个案中汲取社会治理聪明

假院士假参事双双落网事件,表面上看是两起普通的诈骗案件,实则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诸多难题。它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头脑比任什么时候候都重要;在追求进步的经过中,坚守诚信底线不容忽视。希望这起案件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每个人都反思:我们是否太过看重虚名?我们是否足够谨慎?唯有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让骗子无处遁形,营造更加清朗的社会环境。

版权声明